理論框架
基準參照(Benchmarking)這種商業策略早在80年代已蓬勃興起。實業家們往往對營運領域的基準參照情有獨鍾,熱衷於追隨行業領袖所代表的效率標準。然而,片面追求營運層面的改善而漠視策略層面的調整,卻會導致公司內部關鍵管理系統出現錯配。

「質量型的最佳營商典範基準參照」(Qualitative Best Practice Benchmarking)是一種帶有「放之四海而皆準」色彩的管理方法,能促成重要成功因素(Critical Success Factor)跨越組織、行業乃至國家和文化的界限進行轉移。這一管理思維的核心是最佳營商模式(Best Practice)必須緊密結合接受者在組織、行業、國家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情況而作出調整和修改,以免接受者被生搬硬套的標準和慣例所束縛。在這種轉移過程中,不僅技術能力至為重要,而且組織的策略和領導者的思維亦是決定成敗的關鍵。

在本研究項目的案例分析中,我們參考了「歐洲質量管理基金」(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, EFQM)於1996年開發的「全面質量管理框架」(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,依照這一理論架構去遴選、分析和撰寫最佳營商典範。

EFQM的模式建議將組織內的兩組因素劃分開來,即「成因」(Enabler)和「結果」(Result)。「成因」指的是促成優秀成就的因素,包括領導才能(Leadership)、人事管理(People Management)、方針與策略(Policy and Strategy)、資源(Resources)、流程(Process);而「結果」指的是員工的滿足感、客戶的滿意程度、對社會的影響、以及商業效益等。

領導才能是其他「成因」的推動力;它涉及所有管理人員的行為。優秀的領導才能包括六個方面的行為:發起和引導優質的行動、培育和維持優質的文化、認可和加強正面的行為、適時而又適當地分配資源、與客戶和供應商持續進行信息交換,以及將優質的知識傳播和推廣至組織以外。

人事管理是影響一個組織成功與否的另一個「成因」;它包括人力資源籌劃、人力資源的獲取和保留、績效管理、僱員的承擔和權力下放,以及溝通渠道之維護等。

方針與策略則側重於內部各層次組織目標的質量及其達致的方式,也就是說,要確保在三個主要程序上做到最佳:策略的構建、策略的貫徹以及策略檢討。

在資源方面,其重點已從常見的財務和物料延伸到信息資源、技術資源、以及客戶和供應商關係。

至於EFQM的模式最後一個「成因」-流程,它代表機構內進行的所有增加價值的活動,是使投入轉變成產出的環節;其關鍵是要找出對組織的成功發揮重要作用的程序,了解它們如何管理、如何更新和改進,分析在流程改進過程中是否具有革新意義和創意,以及流程的效益如何被評估,等。

本研究特地在EFQM模式的基礎上,增加了「創新與學習」(Innovation & Learning)作為第六個「成因」。創新與學習是轉變的前提;而轉變又是改善的必要條件。面對營商環境和消費者文化日新月異的變遷,組織性學習(Organizational Learning)已成為當今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途徑。
 
最佳典範的定義

本研究項目採用了「最佳典範」或「最佳營運模式」(Best Practice)這一特定術語。在通常意義上,「最佳」是現代社會中一個動態的目標,具有環境和內容上的特殊內涵。在本研究中,「最佳典範」的定義屬於Chevron式的多重定義;也就是說,它由淺而深包含了「優良構思」、「優良實踐」、乃至「最佳典範」三個層次;各層次的定義是:

  1. 優良構思(Good Idea):未經證實但合情合理;
  2. 優良實踐(Good Practice):已經被一個機構所證明;
  3. 最佳典範/最佳營商模式(Best Practice):已被許多機構證實。
 
典範公司的遴選
本研究所曾描述的30家「典範公司」都是本港商界備受認同的成功和優秀的企業,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曾在過去四年..獲得香港中華廠商聯會會頒授「香港十大名牌」(Hong Kong Top Ten Brandnames Awards),或者是「香港工業獎」(Hong Kong Award of Industry)和其他主要獎項的得主。
 
研究方法
在研究過程中,專業顧問小組對每家公司進行了兩個階段的審核;先是機構生存能力(Organisational Viability)和管理系統效能(Management System Effectiveness)的審核,而後是深度的「成因分析」(Enabler Analysis)。第一階段旨在判定有關公司賴以成功的最佳營商模式;第二階段的工作則是對這些最佳營商模式進行深入分析,發掘和總結出重要成功因素,以提煉基準參照的借鑑藍本。